60年代的左翼运动高潮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是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时期,是与之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画风迥异的昭和印象,而左翼运动的高潮便是1968年、1969年之间的全共斗运动。这场规模巨大的学生共运影响到整个日本,构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日式红色浪潮。这场充满魔幻色彩的浪潮如何形成?它对日本社会又造成了哪些影响?本文将以全共斗为重点,对这场冷战时期的日本共运思潮进行梳理。
战后的左翼运动浪潮
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左翼运动与当时其他国际左翼运动的源流较为相近,同样受到了共产国际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日本共产党于1922年成立,不过在军国主义膨胀的时代几乎完全没有独立话语权。日本共产党在成立之后便在1924年、1935年遭遇两次解散,还在1928年因三一五事件被当时的日本政府明令取缔,大约有1652人在1928年3月5日被日本当局逮捕,其中包括20世纪著名的日本左翼经济学家河上肇。
在此之后,日本左翼力量要么投身于国际运动,要么成为了当时日本政治的陪衬之物,在二战结束之前始终没有取得日本国内的合法地位。
二战结束后,局势对于日本共产党来说出现了明显的改观。日共开始作为独立的政党力量进入到战后日本政坛,首度获得合法资格参与选举。但随着冷战的到来,日本共产党所处的位置又开始变得较为尴尬。
由于日本共产党是一支20世纪上半期成立的共产主义政党组织,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在政治主张上还有着强烈的武装革命情怀,使其在战后政治环境中也一度极端化,与远东地区的共产主义国家保持往来。对于国际运动与本国政治之间的选择,日本共产党在短期内并没有清晰的立场认识。正因如此,战后日本共产党虽然一度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议会席位,但仍遭遇抵触、作为不大,甚至在1951年再次试图转回武装革命路线(该转向与该党领导人德田球一所代表的日共所感派有直接关系),因此在1952年失去了议会席位。此后日本共产党明确提出要走议会路线,于1956年再度恢复合法性,与革命道路开始脱钩。
不过,战后的日本社会内部矛盾极为复杂,加上冷战时期国际形式的影响,共产革命理论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市场,日本左翼的政治空间因此逐渐扩大。作为左翼运动代表的日本共产党在投身议会后,已然无法占据整个左翼政治空间,加上日本共产党在50年代政策摇摆不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共产党的权威地位也受到了严重挫折。
60年代的安保斗争是日本左翼一次较为同调的抗议运动,日本共产党、日本社会党、工会等左翼政治力量与社会革新力量对岸信介内阁强推美日安保条约的行为表示一致反对。在这场运动中,1948年成立的全学联(曾受日共领导)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量学生在其领导下走上街头参与反安保抗议,而此时全学联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已是新左翼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日本共产党在其中则属于少数派。在安保斗争之后的60年代日本左翼运动高潮时期,日本共产党与大多数学生左翼团体之间已然毫无关联。
![]() |
![]() |
另一方面,由于左翼关于中国路线、苏联路线始终争论不休,左翼团体内部也愈加分裂,使得更多左翼人士开始另起炉灶。1969年成立的日本左派共产党(也被称为日共左派、山口左派、人民之星派)便是一个以中国共产路线为纲领的共产主义小党,而其创建者福田正义则是在1966年被日共所开除的一名亲华派人士。
1958年到1960年安保斗争时期,新左翼已经逐渐成为了当时冲突运动当中的主导力量。虽然反安保运动最终未能达成效果,但对于当时的日本政治环境起到了极强的冲击作用。1967年时,新左翼运动曾被归类为“反代代木系”,即反对主流日本共产党(因为日共总部位于日本代代木地区,日共又被称为代代木系。该称呼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其他以“日本共产党”自称的小党派,比如1969年成立的左派日共与1980年成立的行动派日共)的左翼组织。
50、60年代是新左翼运动最为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新左翼往往更为激进,在各种争端事件当中参与更为深入,例如砂川斗争事件:由于砂川美军基地的扩建遭到当地市民的反对,全学联左翼学生组织参与到帮助该地区农民抵制的活动中,该区域矛盾因此与当时的左翼运动联系在一起。日本共产党虽也曾介入该事件,但又很快退出,因此被当地抗议者视为“背叛者”。
名称 | 50到60年代影响较深的左翼群体运动详情 |
---|---|
砂川斗争事件 | 1955年因反对美军在砂川町地区扩建基地的工程以及当地政府强制征地的行为,警察与当地民众、新左翼学生群体间爆发了冲突,最终该工程被取消。1957年日本政府对涉及该事件的7人提起诉讼,但最终被告方被东京地方裁判所宣判无罪,这场地方抗议运动保护了民众群体的实际利益,使得新左翼运动得到了一定的社会支持,被视为是60年代反安保斗争的前奏事件。 |
反安保斗争事件 | 由于1951年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在1961年期满后将修改为《日美协作与安全保障条约》,部分协约内容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反对,担心该条约再次使得日本走向战争,反战等社会议题受到关注。岸信介内阁试图强行通过该条约,全国出现了大量示威抗议活动,日本国会甚至遭到群众包围。最终该条约自动生效,而岸信介内阁则因此下台。在6.15国会包围事件中,东京大学学生桦美智子在冲突中意外死亡,其形象后来一度成为日本学运的象征。 |
羽田机场斗争事件 | 由于佐藤荣作对越战表态支持引起日本社会的不满,1967年10月8日左翼学生群体在日本羽田机场进行抗议示威。这次冲突意外造成京都大学学生山崎博昭死亡,该事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情绪反弹,最终造成了60年代的第二波学潮。 |
三里冢斗争 | 1962年由于成田机场的修建方案占用到了三里冢、芝山地区的民众用地,引起了以三里冢地区为中心的多个地方团体的抗议。1966年全学联学生也加入到这场地区抗议运动。该区域问题直到90年代才得以缓解,使得日本成田机场未完全按照计划修建。该问题在60年代新左翼运动时期也成为了被左翼政治所关心的社会议题之一。由于该事件涉及具体的地区利益纠纷,在60年代后仍未能得到解决,后来在1971年、1972年、1978年、1985年等年份又出现了多次由该矛盾引发的冲突事件。 |
全共斗运动 | 1967年东京大学医学部罢课事件的处理失当导致事件升级,之后两次出现了占领安田讲堂的事件,学生结成了东大全共斗并展开抗议;同时期日本大学由于不明经费问题引起了学生抗议运动,学生走上街头进行抗议,并结成了日大全共斗。这两所大学的学生抗议运动引发了连锁反应,全日本的新左翼学生团体都被卷入其中,多种政治诉求同时出现,直到1970年该运动才因难以为继而最终停止。 |